文章16
标签10
分类5

生活的本质是超市买的一大盒草莓

今日的北京已经不是以前的“霾都”了,但是不刮风的天偶尔来两次空气污染还是难免的。很不幸今天就是这么一个霾天,给明艳的春光加了一层低饱和度滤镜。在超市买了一盒草莓,还不错,有种春天的香气,勉强算一种盒装的春天味道吧。

听某些博学的人说,草莓不仅酸度很高,也不怎么含糖;她迷人的味道实则来自她三百多种独特的芳香物质,这又是市面上众多加了草莓香精的工业食品难以复刻的。

不知不觉一盒要吃完了,盒子里剩下最后一颗。那颗草莓看上去格外晶莹剔透,脸上一抹迷人的腮红,让我实在难以让我把目光移开。我拿起了那颗草莓,翻了个面——唉,烂掉了,就像我以前抱有期待的很多事一样。

生活这个大草莓盒子里面,好像总是有这样的草莓:初看无比的诱人,但是仔细端详之后却总是很快让人感觉很遗憾,甚至感觉受到欺骗。“哦,烂掉了啊。”让人不禁去思考烂掉的原因。

  • 草莓都是熟透了才开始烂掉的,或许是遇到的时机不对
  • 熟透的草莓都很脆弱,或许是我不小心磕坏了
  • 他娘的,店家把草莓包装好放盒子就是为了卖烂草莓给我

但想这个问题大概是无济于事的吧。无论如何,那颗草莓已经烂掉了,你也无法预测;她本来可能多么鲜甜可口,都已经与现在的你无关——还算是有关吧,毕竟盲盒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味道。

“想要成为特别的人”——搬运一条评论

“完美是优秀的敌人”,现在看来,完美也算其他各种美好的敌人。树洞语:

在贵校待了三年,新鲜感过去后开始丧失内驱力。
三年来尝试了很多,卷绩点,做学工,搞社团,都是开始时候,无论有收获或没有收获,都很有意思;但是慢慢就感觉变无聊了,有的甚至变成了一种束缚。至于恋爱,固然听上去很甜,但身边朋友谈了之后,感觉似乎也远没以前听上去的“两方情投意合”那么美好,而是充满了互相迁就,往往至少一方是”其实谁都可以“,然后给无尽的日常加一些趣味,和其他任何人际关系相比,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试着进组做项目,但教科书上的精巧结论不是我,甚至不是任何一个人凭一己之力得到的,一个人能做的从来都是修修补补,做一些好活或者烂活的排列组合。
仔细想来,生活本来就该如此,是dz对生活要求太高了。可能dz本质上还是理想主义者吧,理想是“想要成为特别的人”,只不过长期假装成对一切漠不关心罢了。
未来试着接受普通的日子吧。

一切激情可能都有燃尽的一天吧,燃尽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呢?大语言模型:

激情的确可能会有燃尽的时候,这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当激情逐渐减退或消失后,剩下的可能是深厚的情感、亲密的关系、责任感、成长和理解。人们通常会发现,即使激情减弱,他们依然可以在关系中找到满足感和意义。这时候可能会更加注重稳定性、信任、支持和共同的价值观。

浅谈公共知识分子这一生态位

这篇文章无意讨论下列内容:

  • 这一生态位的观点和主张
  • 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价值
  • 我对这一群体(在现实维度上)的态度

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简称“公知”,一般语境下,指参与到政策、法制、社会等公共事务讨论中,且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有提出批评建议等行为。

(来源:知乎,应该复制自以往的百度百科

当代语境下,“公知”一词的语义和公共知识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这里还是谈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大约是饶毅。作为很多人心中的“无冕院士”,知识分子属性毋庸置疑;而他极其热衷与参与公共讨论,和亲兄弟饶海合著有微信公众号专栏“饶议科学”,对时事多有评价。

为什么会是公共“知识分子”

我觉得(数据删除)的文章的爆火跟文笔有关,这种叙事风格读起来缓缓有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快继续更下去,追更了
(某科普博主第一次在公共平台上键政收到的评论

知识分子毕竟还是知识分子,在自己领域还是有一些独到之处,在其他领域也偶有触类旁通;而近40年以来的大的风气是,对科学、技术、知识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乃至一些附属物(比如:鹅腿阿姨)也受到了追捧。

(一个完全基于刻板印象的冒犯性的说法:中年男性)玩 キーボード Politique 到底是为了什么

前天晚上写的短文一天浏览量就有五万(以前过千就很多了),这让我大受鼓舞,这里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也许可以写多篇。

(上面那个科普博主的一篇知乎文章)

结论显而易见了,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满足。一个可能的机制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修齐治平,文以载道之风,仍然深深感染着一代代知识分子,并且被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强化,并转变为更加具有现代性的模式;此外,社会议题与科学技术议题相比,天生更能广泛获得共鸣,收到社会各界的大量反馈,从内外两方面激发了积极性。

在此呼吁读者:キーボード Politique 会上瘾,可不能贪杯哦:)

天津游记

其实天津不是一个好的旅游城市,论文化的异域感不如哈尔滨,论旅游设施远不如苏杭,底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生长起来的北方海滨大都市,和青岛大连有些相似(但这俩是正经旅游城市,而且海比天津好看多了),甚至城市的天际线都有些分散,壮观不足。只因离北京近,才在这个五一为广大大学生所青睐。

然而,倘若真的在天津生活,想必又是一副别样光景。这个城市没有那么大的架子,地铁公交上不大见得到衣着一眼便知价格不菲的时装的职业女性;早上随意找一家早餐摊,吃一两样当地早餐,让碳水的幸福激励一天的努力,也是一件幸事。

我总是觉得,北京的文化中缺一条河,像上海的黄浦江,沈阳的浑河,天津的海河那样,穿起一座城市所有的喜怒哀乐。河边可以放声高歌一曲,可以约上三五伙伴聊天,小孩子沿着无边无际的河嬉戏奔跑,新婚情侣傍河拍下人生中定情的那一张婚纱照,而我们漫游在这条各种情感交汇的河边,吹着凉爽湿润的风,怡然自得。

移动互联网确实在影响我的注意力

在内心里,我一直自诩为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残党(其实我是个内心戏很多的人),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还是尽可能多地依赖主动的检索和订阅,还有QQ群和贴吧等社群内的讨论。个人觉得还是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喜好不完全受自动化推荐算法支配吧。
今天打开QQ,偶然间扫到登录状态的小绿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从另一个角度被改变了。手机$7\times24$小时不离手之后,加入了各种学生组织之后,总是时不时地抬起手机收消息。明明从前QQ的在线状态都会设成“隐身”的,现在却要默认我随时能够应答消息,社交软件焦虑越来越严重了。
想来自动化推荐算法和即时通讯软件恰恰分别针对了两种人性的弱点:人会更想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人是群居生物,有社交需求。只能说事物的出现都有必然性在里面

">